一、方向: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试点1+X制度的新任务
自2006年高职首批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面向一个产业的专业群建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面向两个及以上关联产业的专业群由于是跨大类专业组群,在课程体系构建、复合人才培养上的难度较大,需要在职业培养路径的规划、专业群共享平台的搭建、复合型模块课程的设立等方面加以突破。迫切需要一种机制能够对学历教育作一定的强化、补充或拓展,1+X制度试点无疑就是一剂“良药”。
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看,“1”的学历证书教育与“X”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育相生相长,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具有基础性、主体性,“X”具有针对性、引导性,“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随着专业群建设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要思考几个关键性问题。
首先,专业群与X证书群对接。专业群与X证书群对接是书证融通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实现专业群与若干个1+X证书融通,发挥专业群的专业协同效应,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高质量复合与双创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多通道成才,是目前双高建设院校不能回避的问题。
其次,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1+X证书制度的纽带,及时将代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服务地方对人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整合与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高度融合的核心问题。
第三,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三教”改革相结合。培训师资队伍的能力是1+X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如何提升教师1+X培训课程标准开发、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材编写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创新教师分类培养和多元动态评价机制,是很多学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难题。
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着力探索专业群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群的有机融合方式。
二、反思: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新起点
为推进产教融合、集聚各类资源,更好地适应学校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往往采用集群式专业结构来适应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集成发展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所谓专业集群,是指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整合学校现有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群,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
(一)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思路
主动策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确立“高水平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的总体目标,系统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涉及的关键技术领域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与智能工厂新业态的对应性
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工厂、柔性定制、共享生产等十大新业态的任务,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围绕智能制造“智能使能和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突出服务于“多网融合和硬件智联、边缘计算与数字化管控、工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工业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对接无锡地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工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凸显物联网高地区域特色。面向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联、数字管控、互联互通、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由2个装备制造类专业和3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和相融合的产业协同型专业群,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聚焦智能设备及控制系统集成,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聚焦智能设备信息融合、MES数字化管控及边缘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聚焦工业网络安全及其云平台搭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聚焦物联网平台、工业数据采集和数据可视化,软件技术专业聚焦数据智能分析和定制化开发等技术。
三、路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群对接的新需求
笔者所在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调研、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车间中的应用的关键技术和职业图谱,归纳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群,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同时调研物联网企业和考核评价组织根据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开发的系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照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与建议,精心选择专业群需要对接的X证书群。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长三角及无锡地区40家中小微智能制造与物联网技术企业,面向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联、数字管控、互联互通、数据融合、数据智能等环节的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就业主要岗位进行数据分析,提炼典型工作岗位,确定专业群的通用岗位、各专业的主要岗位和新兴复合交叉岗位(图2)。
基于调研获取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信息,将其作为确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依据。通过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及工作方法等要素,将工作任务信息按照工作领域进行归纳(表1)。
(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分析
自2019年3月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布以来,已有9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出台,其中有23个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相关。通过分析每一个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及其五大要素即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技能要求、知识要求,与专业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析比对,从中选出与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表2)。
初步选定专业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所选的X证书是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需求契合。若所选X证书获得大部分企业认可,则可开展下一步工作。通过调研结果发现,85.19%的企业认为X证书非常适应企业需求,对选定的X证书是认可的,同时也提出了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92.59%的企业非常期盼毕业生能拥有多张X证书。
(三)专业群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群多对多的对接路线设计
面向多个产业的专业群与X证书对接不可能采用“多对一”模式,即一个专业群仅对接一张X证书,而是要采用“多对多”的模式,也就是由符合组群逻辑的多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对接多张X证书。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多对多”书证融通的三条路线,其中,深化路线主要指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能力要求与所选证书的能力要求基本吻合,拓展路线主要指毕业生就业的拓展岗位能力要求与所选证书能力要求基本吻合,兴趣路线是指学习者所选证书与本专业学习内容相关性不大[1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按主岗位的深化路线、拓展岗位的拓展路线,以及兴趣岗位的兴趣路线,实现了专业与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衔接(表3)。
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过C1、C2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组学习X1证书(如传感网应用开发初、中级)标准中的新技术、新规范和新工艺,实现对主岗位职业技能的深化学习;通过Y1、D1等模块化课程组学习X2(如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X3(如工业大数据应用)等X证书标准的技能点实现对拓展岗位职业技能的拓展学习;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学生还可通过兴趣路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跨专业领域的Xn证书(如汽车运用与维修)。
四、创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课程体系的新建构
(一)构建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C-C-I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依托智能制造协同育人中心,基于学分银行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德技融合、专创融合,服务学生多通道发展,实现紧缺复合创新人才培养。遵循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专业群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C-C-I”(即双证实用型Certified、专业复合型Compound、创新创业型Innovative)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整体设计三种类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图3)。
双证实用型: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深化其职业技能训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企业证书、国际证书等),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双证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复合型:专业群按照“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等课程模式开展建设与教学,通过“底层共用、中层分立、高层互补”或“底层共享、中层互选、高层定岗”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企业证书、国际证书等),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个专业大类构成的专业群可以通过多对一的模式,即一个群对应一张X证书进行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而两个及以上专业大类构成的专业群在复合人才的培养上就要通过X证书制度的实施来进行职业技能的强化、补充与拓展。
创新创业型:以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大师工作室和紧密合作企业为依托,搭建产教研服务平台,基于实际生产任务或研发项目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运用项目制、赛训制等方法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基于职业培养路径的模块化1+X课程体系
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基于“自动化生产”“智能管控”“数据传输”“系统集成”“研发辅助与管理”等5种职业培养路径,结合1+X证书制度,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图4)。
课程体系中包括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职业技术技能模块课程、复合型/创新型模块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
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包括工业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等21世纪新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奠定专业群通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技术技能课程面向5个典型职业岗位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鉴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是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进行集群建设的,因此,在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中先按照大类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基础课程的搭建,再根据各自的专业路径设计牵头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职业技术技能模块课程中包含X证书学习模块,学生完成学习后可考取WEB前端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等职业技能等级的中级证书。
复合型模块课程设置了多种类型的专业复合学习模块,包含跨专业大类的学习模块。通过校企双元、协同并重的方式进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模块中将交叉融合性的新技术新技能纳入其中,主要训练学生跨专业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完成复合型模块课程后,可跨专业考取传感网应用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的初级证书。
创新型模块课程贯彻实施“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与AI微证书制度。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研究、创新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中形成人工智能特色方向,加快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开发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及时提供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支撑及技术技能服务支撑。围绕智能制造全过程开发系列创新项目,覆盖设备、加工、产品、物流、工厂等技术领域,全面推进AI类创新教育实践。学生完成创新型模块课程后,可考取工业大数据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近期提出的“新基建”,不仅包含以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建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代际随动,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助力“新基建”建设与发展。
(三)重构1+X书证融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在专业群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针对拟选的X等级证书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X证书的课程、可整合的、需要新增的、需要删除的、需要考证强化实训的课程分别有哪些,以及资源配置要求是什么。通过减少课程中重复教学内容,增加或迭代更新X证书标准中的新技术,增加新规范、新工艺的内容,并将实践教学中的单项技能的训练内容整合到X证书的教学中,提升课程设置的效率。
围绕1+X制度实施的核心课程建设,还需要对比分析1+X证书制度前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信息化手段运用、模块化教学实施、新型教材建设、教法改革、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强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从中总结归纳书证融通课程标准的建设途径与实施方案。
(四)形成高效、积极的培训分工协作机制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总结培训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新标准开发、学习成果积累与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企业合作交流、课程组协同工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等要求,研究形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资的能力训练方案。
通过创新教师分类培养和多元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内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个人发展内生动力。每位教师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既有全局意识又有擅长领域,最终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积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交流互动,混编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团队,共同打造多元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团队。